這純粹是我在上班教學中觀察之後的感觸。
****
星期三B時段的幼兒班,有個小男生「翰翰」(匿名),長的帥帥的蠻可愛。
在前半年的接觸中,我只是發現這男孩的個性,做事非常的「謹慎」。
學任何東西,做任何步驟,總是要向老師詢問多次之後,才放心的去完成。
又或者,每完成一項學習時,一定要獲得老師的肯定或稱讚,才能夠安心。
舉例來說─
我們正在學習敲奏練習板。
敲了幾次之後,我眼尖的發現有人敲奏的特別好,於是我開口鼓勵這些表現好的人。
在這種時刻,倘若沒有說到「翰翰」的話,
馬上你就會聽見「翰翰」不停的開口問妳:『那我呢?那我呢?』
最近幾次的課程中,我又發現「翰翰」的另外一個問題。
那就是缺乏解決事情的能力。
就舉今天上課中的例子─
今天我教了一首新的鐵琴曲,同時請幼兒翻到課本某兩頁,
因為是新單元,所以大部分孩子都必須朝書本中央縫書處壓一下,如此頁面才不會一直上翻。
(以上這段描述大家懂吧?就是新書的內頁都不會乖乖躺平,一定要壓一下...)
關於「壓書」這個動作,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懂得學以致用了。
因為從第一堂課到今天,只要新翻開的頁面,我都會請孩子自己壓一下...
沒想到,就在大家都已經翻到正確的頁面了(也都各自處理好壓書這件事情了),
「翰翰」竟然煞有其事的看著我,且是面露難色的問說『老師,我的書會翻上來?...』
(你知道嗎,我當時真的很想昏倒!!)
但是我還是“溫柔”的回答他「沒有關係喔,用手壓一下就好了」。(還面露微笑咧)
再來我要解釋,我並不是為了營造老師溫柔的形象所以溫柔,
而是因為「翰翰」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愛哭」。
同樣是今天發生的事情。
上課中在進行樂理遊戲時,因為小孩排隊中難免碰撞,有人的頭不小心碰到「翰翰」,
很快的我就看見「翰翰」邊講話邊掉淚跟我投訴。
當然我要做居中處理,該道歉的說道歉,做個擁抱表示關心等等等
為避免孩子回家亂亂講,下課當然要馬上和媽媽說明剛才「翰翰」哭的原因。
媽媽說,沒關係啦,他從小就是愛哭。
然後就開始跟我分享,說小時候只是一點小挫折(如鞋子穿不進去)就可以放聲大哭,
而且一哭就震動天地,嚇死家人。
講完這段話之後,
媽媽真正想關心的,卻是問我他今天鐵琴敲的如何?並解釋這星期都沒練所以可能敲的不好 balabala..
送走這對母子後,
我回憶每次和媽媽溝通孩子的學習時,其實媽媽都很在意「翰翰」打得對不對?錯了哪些地方?
甚至在家中複習時,媽媽還規定「翰翰」不對的一定要敲到對,才可以去看卡通。
想當然這孩子在家中也哭不少,可是媽媽很嚴格。
(我內心深深懷疑,孩子壓力這麼大,怎麼還有繼續學音樂的動力?)
了解媽媽對「翰翰」的教育方式,再加上「翰翰」所表現出來的「過於謹慎」,「需要肯定」等
我認為,
媽媽已經在無形當中,讓「翰翰」認為「犯錯」就是滔天大罪,任何事情都不能有錯。
換句話說,「翰翰」是個「低挫折容忍力」的孩子。
這真的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只是現在的父母幾乎都是這樣的,很怕孩子學到錯的。很希望孩子做什麼都很正確!
買個玩具給孩子玩,
當他還在花時間摸索時,卻已經忍不住的告訴他,這個形狀要放這裡,那個顏色要放那裡...
若是孩子放錯了,馬上就會聽見家長「不對不對!明明就是這裡(還馬上更正咧)...」
總是等不及讓孩子從錯誤中去摸索,去找出方向,就很心急的要給予答案。
從小就這樣教育孩子,可知道這對小孩心中有多大的影響。
隨著年紀漸增,面對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當他們突然遭遇一時無法克服的課業、困境、或情緒時,
低挫折容忍力的人心中只會有一種感受,
「那就是全世界只有我不會,只有我會做錯,我太笨了」這種相當恐怖的自卑感。
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也是現代社會才開始有的新名詞。
追根究底終究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但父母多半沒有自知之名。
造成的結果卻是孩子在學習上許多的適應不良,那些因為課業壓力重而自殺的學生真的很可憐...
因為那種自卑感沒有人會懂。當他們被困在裡面時,真的找不到出口的。
務必,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陪伴他們在錯誤中尋找方法,享受錯誤的樂趣,也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更有自信的活著。
留言列表